冬至由來
冬至 是 一 年 廿 四 個 節 氣 中 , 最 重 要 的 一 個 節 氣 。 它 的 由 來 ,
和 曆 法 有 直 接 的 關 聯 。 冬 至 的 日 期 , 每 年 都 在 陽 曆 的 十 二 月 二 十
二 日 或 二 十 三 日 ; 陰 曆 的 日 期 則 不 太 一 定 , 但 大 抵 不 超 過 陰 曆 的
十 一 月 。冬 至 在 《 尚 書 》 「 堯 典 」 中 稱 為 「 日短 」 , 因 為 這 天 太 陽
直 射 南回 歸 線 , 所 以 北 半 球 白 天 最 短 , 黑 夜 最 長 。 過 了 冬 至 後 ,
日 光 照 射 北移 , 白 天 愈 來 愈 長 , 黑 夜 愈 來 愈 短 。
除 了 在 氣 候 上 作 為 寒 暑 交 替 的 轉 捩 點 外 , 冬 至 也 因 為 容 易 被 測 定,
所 以 常 被 用 來 作 為 推 算 曆 法 中 節 氣 的 依 據 。
周 代 建 子 , 就 以 冬 至 所 在 的 十 一 月 為 正 月 。 至 少 到 了 漢 代 , 冬 至
就 是個 公 定 節 日 , 百 官 皆 可 放假 一 天 。
冬至習俗
台 灣 的 冬 至 , 同 樣 的 習 俗 歷 經 數 百 年 ,變化仍不太 大 。 冬 至 的 湯 圓 ,
俗 稱 冬 節 圓 ,吃冬節圓台灣習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,在習俗中吃過冬節圓 就
代表又增長一歲了。冬 節 圓要 作 紅 、 白 兩 色 , 另 外 再 作 如 雞 蛋 大 的 湯 圓
紅 白 各 六 , 內 包 糖 料 、 花 生 粉 等 , 稱 為 「 圓 仔 母 」 。拜 過 祖 先 的
冬 節 圓 ,照 例 要 粘 貼 一 兩 顆在 門 扉 、 窗 戶 、 椅 桌 、 床 櫃 等 處 。
據 說 , 這 些 冬 節 圓 ,日 後 乾 燥 給 子 孩 吃 , 能 保 佑 小 孩 平 安 長 大 。
「補冬補嘴洞 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,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
們的嘴,在民間有冬至「 補 冬 」 的 習 俗 ,補 冬 的 內 容 視 家 庭 貧 富 而 異。
有 的 宰 雞 殺鴨 燉 八 珍 , 有 的 買 羊 肉 和 烏 棗 燉 食 , 貧 戶 則 以 桂圓肉
(龍眼干) 和 糯 米 、糖燉米糕 而食 , 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 ,對身體 特 別 有 益 。
煮湯圓的方法
「滾水下、小火煮」,是煮出不破不爛漂亮湯圓的口訣。先將水燒開,放下湯
圓,用勺子輕輕推動,讓水成為漩窩狀,這樣湯圓會隨水旋轉,不易沾鍋。
當水再次滾沸,湯圓浮起,就要改用小火煮,可以避免湯圓煮破。
熱量
湯圓種類 |
熱量(大卡) |
無餡小湯圓(二十粒) |
140 |
花生湯圓(兩粒) |
140 |
芝麻湯圓(兩粒) |
135 |
豆沙湯圓(兩粒) |
120 |
芋頭湯圓(兩粒) |
120 |
鮮肉湯圓(兩粒) |
110 |
紫米湯圓(兩粒) |
156 |
白飯(一碗) |
280 |
營養師表示,湯圓二粒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,若再加糖,則熱量更高,不容忽視。
而且一般湯圓的甜餡裡含有豬油,心血管疾病及血脂肪高者要注意,鹹的湯圓在
烹調時可放入青菜,增加纖維質是其優點,至於糖尿病患吃湯圓時別忘了要減少
一些飯量,以含醣量來計算,通常十粒無餡小湯圓約為四分之一碗飯,三顆芝麻
湯圓約為半碗飯,而加糖的湯最好不喝或用代糖。
湯圓大多是以糯米製成,比較不容易消化,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不宜食用過多,而
烹調方式最好採用蒸、煮或下湯,避免使用油炸,以免增加熱量及更不易消化,
事實上在品嚐元宵或湯圓時,只要稍加留意份量和煮法,便可以讓我們在享受
美味之餘又不發胖。
(以上摘自嘉義基督教醫院)